置顶

书画圈找人代笔题款_请人代笔写字送人如何落款

作者:hacker | 分类:网络黑客 | 浏览:67 | 日期:2022年07月16日

文章目录:

书画题款

不知你是写中堂、横幅还是四扇屏等的写法。落款位置都不大一样。

“节选”自《……》即可。

书法创作题款的形式和内容?

表单接收示例

当表单提交后,获取eWebEditor内的值就如获取TEXTAREA内的值一样。

书法作品如何题款?

在一幅书法作品中,除了正文以外的所有文字都属于款的范畴,大致包括以下组成部分:

正文的作者、体裁、标题和书写的时间;

书写时的情态、事由、地点和年龄;

受字者的姓名、称谓和书写者的姓名、称谓;

正文的考证、辨误、评价、以及书写者的笔误说明。

题款是书法作品(章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形式有:单款、双款和长款。

只署书写者的姓和名,甚至只署名或别号,其它一概略去,这叫单款,亦称“穷款”。

写上受字者和书写者的姓名,称为“双款”。

这两种是最简单的题款。长款是书写者根椐作品的章法需要,题上书写时的情态、事由,以及对正文的考证、辨误、评价和书写者的笔误说明等。

一幅书法的题款如果处理得巧妙,从内容到形式都可以为作品锦上添花,反之则画蛇添足。

从题款中我们还可以窥见一位书家的字外学养,从而判断出书写者的书法功底和学术层次。

下面,谈谈题款的知识和需要注意的问题。

正文的作者、体裁、标题和书写的时间

正文作者是双名的,可以略去姓;如果是单名,就将姓名都写出,也可署其字或别号。正文的体裁如果是诗,一般可不必注明是诗的体裁。如果是词,则应注明词牌名。如果忘记了所书诗文的标题,或标题太长,也可略去,只写“××诗”、“××词”,甚至“唐诗(宋词)一首”。所书诗文比较常见的,可以不必注明出处。如果是书写自己创作的诗文,可谦称为“录拙作、旧作或近作”。正文作者、标题和体裁的位置,一般放在题款的开头;书写的是对联,也可放在上联的前面(右上方);横幅、册页,有时也可书写在正文之前。

书写作品的时间,位置一般可在书写者的姓名之前,例如:“岁次(岁在)×年×月,××书”。或放在最后,“××书,时在×年×月”。大多数书家现在仍沿用我国传统的以干支纪年(农历)题款年月,如:甲子、庚午、丁亥等。并以表示先后顺序的“孟、仲、季”和“春夏秋冬四季”的搭配来表明季节和月份。孟表示每个季节的开头一个月;仲表示每个季节的中间一个月;季表示每个季节的最后一个月。在“月”后可署上“上、中、下浣”,“浣”就是“旬”意。一般不用公历的公元纪年。此外,还可称“岁首”、“岁末”、“暮春”、“残腊”、“盛暑”、“金秋”、“春阴”、“秋晴”之类。在题款中使用时,应务求简洁,避免繁琐罗列。

书写时的情态、事由、地点和年龄

在题款中偶尔描述一下书写时的情态,可以增加情趣。例如:书于夏天可用“挥汗”;书于冬天可用“呵冻”。病中所书,可用“抱病”。凡书以自勉自警及表达个人意趣的,可用“自勉”、“自警”、“自况”、“明志”、“述志”之类;表示书写时的身心状态的,可用“遣兴”、“寄兴”、“大挥”、“自娱”、“言事”、“感事”、“抒怀”、“写心”,以及“醉墨”、“醉书”、“戏墨”之类。“醉书”、“戏墨”之类,一般用在所书内容比较谐谑轻松,受字者与自己情谊较深可以放言无忌。如果是书赠悼诗、挽联、墓碑之类内容庄重严肃的作品,就不宜用了。在技巧和风格上有意模仿古人的,可注明。如:“意临鲁公”、“以《石门》笔意为之”。题款中的“事由”部分,指因何事而书,用语宜准确、简洁。

用于贺寿的,“寿”字专用于老年人,书贺六十岁以下的成年人的生日可用“华诞”而不用“寿辰”之类,对未成年的青少年就用“祝生日快乐”,更显亲切。老年人的年龄有许多别称,如“花甲”、“古稀”、“耋耄”、“期颐”。书写寿者的岁数(例如八十岁),如用白话文,可只写“八十”,免去“岁”字;若用文言可用“八旬”或者“八秩”。

用于贺婚的,应当将夫妇双方的姓名并列写出,一般是男右(先)女左(后)。接下来可书“新婚之喜”,不宜用“百年好合”、“喜结连理”之类陈词滥调。如对方系离异或丧偶后再婚,则可用“结婚之喜”。

用于贺迁入新居的,可用“莺迁、乔迁、迁乔之喜”。此外,还有祝贺商家开业、工程揭幕、为游子壮行、与友人惜别及悼念逝者等,有关的措辞都应当恰当,切忌闹出笑话。

请对方收藏、鉴赏的,可用“留念”、“存念”、“惠存”,“惠赏”、“惠鉴”、“赐赏”、“清赏”、“雅鉴”、“雅赏”。请对方指正的,可用“雅正”、“指正”、“赐正”、“惠正”、“教正”、“法正”、“法眼”、“斧正”、“哂正”、“正之”、“正字”、“正腕”。应对方之嘱而书的,可用“嘱书”、“雅嘱”、“嘱正”。

在相关的动词上也要体现出与受字者的关系。如作品是赠予尊者,可用“书奉”。如对平辈,可用“书赠”。如对晚辈、学生,可用“书付”。如对平辈或晚辈表示尊敬,也可用“书奉”。一般情况下,则可通用“书赠”。

题款中一般不必写地点。但如系在客居或访问外地期间所书,可以注明。书写者的年龄一般可不必写出。但儿童的作品写上“六岁书”,年高者署上“时年八十有七”。

受字者的姓名、称谓和书写者的姓名、称谓

受字者的姓名应放在题款的行首,以示尊重。若姓名处在一行当中,前有文字,则可在姓名前空出一、两字的间隔,也相当于提于行首。对受字者一般只书名或别号,不书姓,表示尊重或亲切。受字者是自己的家人、直系亲属,则一律不书姓。

直系亲属,包括祖父母、父母、兄弟姐妹等。写给唯一身份的长辈可不书其名;写给长辈、平辈或晚辈中一种关系而有多人者,可以写出名字、排行及称谓,例如“××大伯”、“××二伯”;对非直系亲属及世交关系,也大致照此处理,属于世交的,可称世伯、世兄、世妹、世侄等;属于姻亲的,可称姻伯、姻母、姻兄等。特别注意:对外人提到自己已故的长辈,可在称呼前加“先”字,如“先父”、“先师”,对健在者决不能称“先”。对外人提到自家的平辈或下辈成员可称“家兄”、“舍侄”,但在自己家庭成员之间就不能互称“家兄”、“舍侄”。

用于社会关系的敬称,最通用的是同志和先生。中国的传统,称授业传道者为先生,先生、同志这两个称谓都不限性别和年龄。对女性,可称女士。还有一个男性中较通用的敬称是兄,以及由兄衍生出的“仁兄、道兄”等。兄之所指,不限年龄性别,最富有人情味。

凡对资历属于自己的老师辈者,可称“老师、恩师、吾师、师尊、师翁、夫子、学长”等。对属于同学或同职业、同志趣爱好者可称“学兄、学姐、同窗、砚友、同道、道兄、道友”之类。此外,对和自己同姓者,可称“同宗先生、宗兄”之类。和自己同乡,可称为“乡贤、乡先生”。和自己同龄的,可称“庚兄、庚弟、同庚”等。以上各种都可视情况而定,以简洁为佳。

古人习惯称官称或封号,我们常常看到称“王右军、李北海、颜鲁公”,这里的右将军、北海太守和鲁郡开国公实际上仅仅是作为王羲之、李邕和颜真卿的代号而忆。社会发展到了今天则不应在称谓中书上官称。书法作品不是官方文件,如果在题款中“某某部长”、“某某书记”满天飞,这种把官场尊卑的陋习、“官本位”的价值观带入书法作品的现象,最杀风景,最俗不可耐,而且有邀宠的嫌疑,可谓玷污斯文!

书写者的谦称应排在书写者姓名前,受字者的尊称也应排在受字者姓名后,并与受字者的尊称形成对应关系。如称对方为××世伯、前辈、老师或兄,则自称后学、晚生、受业或弟××。最简洁的也可只署书写者姓名或别号而不写任何谦称。若只书别号或名字,则加署的印章中一定要有姓氏。

正文的考证、辨误、评价、以及书写者的笔误说明

可在正文内修改,即在讹误处用特定的符号加圈加点表示删除、对调、替换。也可在正文后适当位置注出。此类内容,当视书完正文后所余纸面多少而定,可长可短,十分灵活。如以对联形式书诗联,可在上下联正文两旁用小字录出全诗,使观者得以一窥全豹。大师们的即兴题款,极富哲理。这类题款甚多,不一一列举。

有的作品,正文是篆书或狂草,不易辨识,可在后面用较小的行、楷书写出释文,也属题款范畴。有时正文书写不完而纸上空白处已无多,可将余下的正文缩小放入款内,以与款的风格相同的书体继续书完,使之成为款的一部分,这是一种变通的办法。也有人系有意将一部分正文写入款内,目的在于造成章法的变化。

书写者署上自己的姓名,标志着题款的结束。接下来就是加盖印章,包括姓名或别号章、斋馆章、引首或压角甲闲章等,这里不再赘述。只是要强调一点:印章也是一幅书法作品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印文的内容、印章的形状和大小、朱文或白文的选择、盖印的位置以及印泥的颜色和质量等方面也有不少讲究,不能随便,总的原则应是用印宜少不宜多。至于有的作者有意在作品上加盖许多鉴赏的闲章,这是追求一种自我作古的艺术情趣,自当别论。

我想送别人一幅仿字画效果的照片,请问字画的题款一般怎么写,是不是“戊子年几月初几赠某某惠存”这样的?还有没有别的写法的?

这个某某的名字一般要怎么写?如果是两个字的名字是不是就写一个名不用写姓?比如赠给徐甲的话就写“赠甲惠存”啊?

还有,题款和印章的位置怎么安排啊?

最佳答案基本就是那么写的,无非是在某某后加先生、女士、书友……惠存也有用雅正的,名字一般是写全的,三字的可不写姓俩字的必须写。印章是在提款最后跟着的,也有另起一行,同提款尾平齐的,比提款的字略小,或等大就行。

基本就是那么写的,无非是在某某后加先生、女士、书友……惠存也有用雅正的,名字一般是写全的,三字的可不写姓俩字的必须写。印章是在提款最后跟着的,也有另起一行,同提款尾平齐的,比提款的字略小,或等大就行。

想送别人一幅仿字画效果的照片,题款也可以仿照中国书画的常用格式,上款写“**先生雅正”,其中**是受赠人的名字,“先生”的称呼也可以用女士或其它更合适的称呼;落款就写“戊子年几月初几**(你的名字)敬书”即可。

不必写上“赠”、“惠存”等字眼。

如果是大幅的短语作品(如两字、三字、四字、五字),宜题上下款(上款一般在右上角,第一字与第二字之间旁为宜,根据作品的幅度而定;下款即时间、署名,一般在左下角,不低于底线)。

书画赠人一般将称谓作为上款,(下款要相应)

赠予长辈(如亲属,不宜署姓;)如:祖父大人教正(下款就要相应的:某年月日或戊子年@月孙XX敬书)教正、指正、正之等等。

赠予同辈(同学、朋友、结拜兄弟……也可直呼其名);

鼓励XX同学,以惠存、存之、存正、雅正、清赏;

想要送给老师一把折扇,一面为画,一面为书法。

书法面题款:***老师雅正:

*年**(学生名字)录**(诗文原作者)诗于**(地点);

画面题款:***老师雅鉴;

岁在**年**(学生名字)写。

如何识别假画

cctv2艺术品投资

主持人:观众朋友们,在前两期节目当中,我们已经了解了一些书画作伪的手段和识别方法,那您知道什么是上款唬人,什么又是题跋欺世吗,今天我们就继续来探寻书画造假的破解之道。在节目一开始,首先来看一个真实的案例。

2002年初夏,一则“石鲁遗作惊现小镇”的消息一经报道,便引起了世人的瞩目。石鲁,我国当代著名画家,“长安画派”创始人之一,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地位,被西方收藏家誉为“中国的凡高”,所以发现遗作的消息很快就在北京、西安等地引起了轩然大波,书画圈内更是沸沸扬扬。紧接着,“大师遗作展”、“大师作品研讨会”在北京大张旗鼓地举行。一批鉴定界、美术界的知名专家纷纷参加,并对画作大加赞赏,有的还欣然撰写题跋,使得这批画作顺利进入市场,价格也不断走高,而画作的持有者更是从中获利数千万元。

主持人:哇,几千万,这可不是个小数目啊,这看似一件艺术品市场上红红火火的事,可谁又能想到这竟然是造假分子煞费苦心、惊心策划的一个弥天大谎呢?

公安机关历时三年艰苦侦查,终于将这起国内书画造假第一案大白于天下。原来,造假分子看中了名人字画可以赚大钱这个“商机”,便谋划了一个骗局。他们先是临摹大师的作品,然后又勾结他人,向媒体透露小镇发现大师遗作的消息,并为遗作的出现编造了一个看似合理的理由。说持画人早年曾偶遇落难的大师,照料其起居数年有余。而大师为人仗义,为表感谢,经常作画慷慨馈赠李某,这样,几年下来,他保存的大师画作就有数十幅之多。在散布消息的同时,造假者还多方活动,请名家加写题跋,大肆鼓吹,成功地召开了“大师遗作展”等一系列活动,在得到各方认可后,造假者喜出望外,四处奔走,便开始有恃无恐的贩卖起假画了,并从中牟取暴利。

主持人:果然是一个精心谋划的骗局。你看,他首先找人临摹,然后散布假消息,编造理由,请专家加写题跋,召开研讨会,最后高价贩卖,获利。真可以说是行骗一条龙啊。故事是讲完了,我们还要从中分析,学习识破方法,提高我们的鉴别能力。今天,我们演播室请到的就是故宫博物院古书画部的金运昌先生。金先生您好,您好。欢迎来到演播室,刚才我们说的是石鲁遗作的一个案件,我们暂且不说那个,因为我们的目的是要来破解一些造假者的手段,所以我今天也备了一幅画,让您看一看。

专家:一匹马

主持人:怎么样啊 不错吧

专家:不怎么样

主持人:一上来就泼冷水,不怎么样,为什么不怎么样?

专家:我看它这个款字写的是伯逸马晋,马晋是近代一位画马的大师,他是承袭清朝宫廷也就是郎世宁往下的这种动物画的画法,非常的成熟,这匹马呢,只是从它的造型上跟马晋的作品有几分相似,那么呢,它的毛片的画法非常简陋,粗糙,它的比例更是非常的孱弱,所以呢,跟这个大师的原作相差甚远,我估计呢,最多是一幅临摹品。

主持人:你这么一分析就是说它肯定不是马晋的真迹了,那马晋情况怎么样,他的画风又是怎么样的呢,我们先来通过一个小片了解一下。

马晋是我国现代著名的书画家,(1899-1970),笔名马湛如、马伯逸,北京市人。父亲曾为一满清贵族管理马匹,因而他自幼喜爱画马。1920年进入中国画学研究会,跟随金北楼、陈师曾习画,画艺大进,画马取法郎世宁。

主持人:马晋,姓马,你看他父亲又是管马的然后呢,他自己又喜欢画马,可以说马晋和马特有缘啊,不过,金先生一看就说这不是马晋的马,你能不能具体给我们分析一下为什么它不是马晋的马,或者说造假者用了什么手段想蒙蔽我们。

专家:我分析这个事情是这样的,从这个马的位置来看,一般呢,画马画这种马呢,都在画幅的中央,可是这个马呢,您看,已经偏离的中线,它已经去靠向这边了,这边的空大,这边的空小,这个构图的这个两边的空白、流白,有一些问题,不均衡,那么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局面呢,我估计是这样,这个马,可能还不是从根上就想作假,可能这是一件学画的人的习作,所以呢不太成熟也是情理之中的,那么人家可能本来有自己的本款张三画,李四画或者张三临马晋,李四学马晋是吧,有这样的款子,可能人家这个本款落在这个地方,,把它的本款拉掉了,当然,如果不用这种割款的办法也可以,那么中国的宣纸也可以把它挖个窟窿再用宣纸补上,这个叫挖款,也可以呢,用小刀把这个款子刮掉,如果宣纸比较厚的话,可以用小刀把它刮掉这个叫刮款,都有这种可能,但是刮款和挖款都容易留下一些痕迹,所以呢,不如割款把这个款子割掉,但是, 割款呢就容易使这个画幅的比例失调,就产生了这种样子,所以呢,他只好把他的假款子添到这边了,一般呢,题款要在这边,这边为上,这边为下,一般款子在这边。

古字画鉴定?

广东省中山市博物馆可以鉴定书画圈找人代笔题款你的字画

中山石歧步行街博览馆还有一个叫中山市博物馆

古字画鉴定案例参考

一、 古字画常见作伪方法

1. 照摹。

摹是最易得其形似的。摹书有三种方法书画圈找人代笔题款:先勾后填;不勾径自影写;勾摹兼临写,又修饰之。第一种,古法先用涂熨黄蜡较透明的纸(称为硬黄)蒙在原迹上面,以浓淡干湿墨填成之,所以也称为双勾廓填。第二种,以纸蒙在原件上,运用浓淡墨依样摹写。第三种,先勾淡墨廓后,再用笔在廓中摹写(有异于不见笔法的填墨),碰到虚燥笔锋处才略为填作。以上之法,因为勾摹时必须映于向明处(古代没有透明线),所以都可称之为响拓。所见唐、宋摹仿晋帖,以及宋以来摹晋、唐画等,大都用上述三种方法。五代两宋画法逐渐复杂,如出现皴染兼施的山水画等,根本无法勾摹,因此三法渐废,而大都以临写来代替了。但临写时也有先取透明纸,依形象(多半是绘画)轮廓,用浓墨约略勾出部位,取下后,再将纸绢盖在浓墨勾的稿本上,然后看原作临写,这种作法可说是半摹半临(基本上算是临本)。

2. 临拟。

纯粹的对临,不可避免会稍离原作的形貌。它的方法是把原作放在案子前面,边看边临,这种方法是对付一些草书和比较写意的画面进行的。因为勾稿映看而摹易受拘束,草书和写意画一受拘束就显出死板的样子来,对临正可以避免这个毛病。但任何事情往往是有利也有弊,对临固然比勾摹要灵活,可是又容易失掉形似,甚或露出临写者自己的面目来。例如三希之一王献之《中秋帖》,就是北宋米芾的临写本。米氏是纵逸不守法的,因此这临本(有近于仿)也大露本相,试拿《宝晋斋法帖》中王献之原作石刻本辅以米芾自书来对比,就能真相大白了。又临写时如果希望搞得像一些,就必须边看边作,所以在书法中的行款方面就会上下左右不相呼应(这与勾摹本的不呼应不大一样),而且在结体上也容易出毛病。绘画中山水的皴笔等,对临的有的也会出现些脱节或浑腻纷乱的现象。

3. 仿作。

一般在讲,仿作是没有蓝本的,作伪者凭自己的想象,仿学某人笔法结构,自由写作而成。大都是因为缺乏古本临摹,就不得不这样作,当然容易露出作伪者的本相来,或与时代风格不相符合。但因为自然活泼,也有容易欺人的一面。还有虽有原本,但作伪者略取大意,不予照临,亦可谓之仿。

4.臆造。

根本不管某人的作品是怎样,随意凭空伪造,所见较多的如宋岳飞、文天祥,明海瑞的一般书法;具体的如元泰石华的画石,杨维桢的鸡、明方孝孺的松等。如泰石华(达石花)等三人,根本未闻他们是会作画的,这种明明不可能有的事,稍有美术常识的鉴别工作者,是闻而必伪的,所以也最容易鉴别出来。用这种方式来作伪画的原因,主要是取其无有对证,易于欺人,所以原为书画名手而一时又有不少伤口存世的,是较少有人去造它的。

找人代作书画,落上自己的名款,加盖印记,叫做代笔。书法代笔当然边名款都是代者一手所写,只是印记是自用的;绘画则有的款字出于亲笔,有的也可以另找一人代写,也只有印记是自用的。代笔书画虽然是经本人授意而成,和私作伪本不同,但从实质上讲,总是出于另一人之手而用着本人的题、印,仍属于作伪的行径,这仅仅是出发点有些不同而已。

二、 鉴别古字画依据

1. 书画的时代和个人风格鉴别

书画时代风格的形成,是和当时的政治经济、生活习惯、物质条件等有密切关联的,也就是说不能脱离它的时代背景。如写字,自古至今就有过许多变化。宋以前人写字,席地而坐,一手拿简册,一手悬肘挥写,后来用高桌子,手和臂的姿势以及执笔的方法也随之而改变。再后来由于科举制度的盛行,不同时期的考试规定,对书法提出了不同的要求。明代规定虽要写小楷,但书画还未限制。由于写小楷笔锋活动的范围有限,手指握管离开笔毫的距离变近了,手臂也随着贴着桌案。清代试卷到康熙以后更为严格,要求行行整齐,字字匀称,横平竖直,又光又圆,于是连手腕都挨着桌面了,形成了所谓馆阁体的书风。这固然属于科举仕禄范围的现象,但却是在野的文人、方行的僧道,由于种种关系的影响,也常无形中反映出那一时期的风气。若问某时代的书风究竟是怎样,这便须把各代的字迹摆出来观摩比较,才能理会。只凭观摩,不作有意识地比较分析,不会看出差别;而只从理论上讲求差别不多接触实物,也仍然是空谈而已。

再以书法为例:不仅书法本身关系重要,即从文学方面来看,不论是诗是文,词汇的运用,事迹的叙述,思想感情的表达,也都能看也它的时代风格。例如陆机《平复帖》的句法语气,在明朝人的句法中是不会有的。再就书札行款格式来说,自晋唐至明清也有很大的变化,连称呼都不相同。今天我们用千古作为对死者的衷悼,明代却用来对生人表示尊敬。清人书画题款惯用的某某仁兄雅属,明人是不会这样写的。不同时代的字,笔画也不同。武则天时新创的字,不可能在南北朝时出现。古代写书、刻本的书籍可以凭避讳字来断定朝代,这种鉴别方法对书画又何尝不适用?还有作者的生卒年代、作品中所反映的生活制度等等,也都直接或间接有助于判断时代、区别真伪。

不同时代的绘画也有不同的风格。古代绘画创作的操作方式也和元明以后文人案头作画的方式不同。唐宋以前,壁画盛行,画家们是站着画的,就是在绢至少上作画,也多绷在框架上,立着束画,像今天画油画似的。大约从宋代开始,将纸绢平铺桌上的作画方式才渐渐兴起来。框架绷绢的画法后来只在民间画工中还沿用下去。这种立画的用笔角度和手臂的力量与平画不同,它的效果也就处然两样,这与上述的书法效果问题是同一道理的。

2. 纸绢鉴别

书画所用的材料绢和纸对于书画的断代起着一定的作用。绢和纸的鉴别是鉴定书画又一途径。根据和国学者目前的研究,晚周帛画和战国楚墓帛画以及稍晚时候的马王礁汉墓帛画,均是画在较细密的单丝织成的,至今为止未见用双丝绢的(即经线是双丝,纬线是单丝织成绢)。五代到南宋时期的绢,较前代有了发展和变化。从表面来看,除了单丝绢外,还出现了双丝绢的形式。这种双丝绢的经线是每两根丝为一组,每两组之间约有一根丝的空隙,纬线是单丝。元代的绢总的说来比宋绢显得粗了一些,不如宋绢细密洁白,并且还呈现出稀松的状态。明代的绢总的看来也是比较粗糙。明代早中期有一种质量较低较稀薄的绢,由于这种绢太稀薄不易落墨,所以书画家往往先将其托上纸然后再进行书画创作。

纸的质料是判断书画年代的又一标准。汉、晋古纸,所见都是用麻料,较多的是用麻布、麻袋、麻鞋、鱼网等废料的再生物,也有用生麻--北方用大麻、南方用苎麻。它的特点是纤维较粗,所以也难以作得精细,它无光、无毛、纤维束成圆形,有时见木素。隋、唐、五代书画大都用麻纸,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唐摹《兰亭序》、杜牧书《张好好诗》,以及敦煌出洞的大批唐代经卷,无不如此。北宋以后则急剧减少,但北方辽金的经纸还用麻料。以后用麻纸作书画的则几乎没有。

隋、唐之间,开始看到有用树皮造的纸,大都用楮或檀树皮,它们的特点是纤维较细,同时又随着手工业发展进步而产生的精细的佳作。此种质料亦发暗无光,仅比麻纸稍亮一些,纤维束成扁片形,微有纸毛。还有用桑树皮造的纸,其特点是纤维更细,发亮,纸面容易起长毛,纤维束为扁片形。北宋一开始,在书法墨迹中就出现大量的树皮造纸。以后,树皮纸产于全国。竹料的造纸用于书画始于北宋。竹料坚硬,最难制浆,前人无法处理它,所以不采用。竹料造纸其纤维最细,光亮无毛,纤维束或硬刺形,转角外也见棱角。北宋中期后,造书画纸的原料已无不具备,因而从此就不易以纸质来区别时代的前后了。

3. 装潢鉴别

各个时代书画装潢有各自特色,可作为鉴别断代的辅助依据。如南宋宫廷收藏的书画有规定的装裱格式--绍兴御府装潢式,对不同等级的书画采用什么材料来装裱,都有严格的规定,如手卷用什么包首、什么绫子、什么轴心;立轴的用料的颜色、尺寸、轴头等都有一定的格式。

元代宫廷藏画选择专人装裱。大德四年,命裱工五芝以古玉象牙为轴,以鸾鹊木锦天碧绫为装裱,并精制漆匣藏于秘书库,计有画幅六百四十六件。

明代书画的装潢形式有进一步发展,书画卷增加了引首,并且有的被写上了字,有仿宣和装窄边的,也有用绫或绢挖厢宽边的;立轴则有宽边、窄边之分,有的还加了诗堂。清代宫廷收画的装裱,有其特殊的风格面貌。唐熙、乾隆时期,装裱的用料和技术、形式各方面都比较好,卷、轴的天头绫多为淡青色,副隔水多为牙色绫,临近画心那一部分多为米色绫(或绢),立轴有的有诗堂,有的则没有,但一般都有两条绶带。立轴天杆上的圆曲是定制的,与非宫廷有显著不同。嘉庆以后,宫廷装裱的质量逐渐低落,立轴的天杆逐渐变粗(晚期成为方形)一部分轴头不再用紫檀、红木了,而且显得比较笨拙。手卷比康乾时期也显得粗些。

4. 印章鉴别

印章的时代特征与气息也是鉴别书画的佐证。印章的时代气息可从其形状、篆文、刻法、质地、印色等方面出来。宋代的书画作品,钤盖上书画家本人的印章为数很少,大多数书画家在作品上并不钤盖本人的印章。宋代印章铜、玉居多,少量是其它质料的。印色有蜜印和水印之分(南宋未期出现了极少数油印),蜜印颜色红而厚,水印颜色淡而薄。

元代印章的篆文、刻法都有变化,出现了圆朱文印。质料有木、象牙、铜、玉等,印色大都采用油印和水印。自元代王冕开始采用石料刻印以后,采用石料刻印的人逐渐多起来。

明代初期,各种石料的印章已相当普遍,篆文刻法也有新的变化,篆文每个字的停笔处,都比原笔画略粗一点,但显得较淡,并略呈黄色,同元代的印色就有些不同了。明代中后期印章以石质居多,其它如水晶、玛瑙、铜、玉等均有。字体有古文篆体等到各种形式。这一时期印色大多是油制的,颜色也有浓淡之分,也还有少数画家使用水印。

清初,书画家印章甩用的篆文变化并不大,但印章形状、字体字形都有多样化的趋势。清代中后期的印章,篆文刻法有各种各样的规格,如浙派、皖派和其它各种流派,大都以《说文解字》为主体。印色从为油质,水印已不见使用。

5. 服用饰与生活用具鉴别

因时代不同,各历史时期的服饰与生活用具都有自己的特点。宋代官服帽子,有两根较长的燕翅,分向左右两边。元代主要统治者是蒙族,他们衣冠服饰与宋代明显有异。明代人衣冠服饰又有变代,人们都是留发满头,衣服也没有领子。清代的衣冠服饰则为长袍短褂马蹄袖。

6. 题跋鉴别

题跋可分三类:作者的题跋,同时人的题跋,后人的题跋。某件书画的题跋虽然也有对这件作品加以否定的,但是少数。最多的是为了说明这件作品的创作过程,收藏关系,又或考证它的真、表扬它的美,于是人所共知的。但书画既有伪作,题跋方面也同样有多种的作伪情况,因此书画鉴定不能不注意它的 张变幻。真古画而配以别人的伪跋,或伪古画而配以别人的真跋,都是常见之事。画上如有作者同时人的题跋,应当弄清楚他和作者之间的关系。这方面的情况从书画本身并不见得能知道,而须从一些题跋中去探索。

后人的题跋对书画鉴定能起多大作用,更要根据具体情况来进行分析。作伪在宋代已很盛行,米芾《书史》便记载他临写的王献之《鹅群帖》及虞世南书,被王晋卿染成古色,加上从别处移来的题跋,装在一起,还请当时的公卿来题这些字卷。如果传到现在,宋人题跋虽真,帖本身却是米芾临的。

题跋对书画的鉴定是否可信还要看题跋者的水平。弘历收藏至富,题跋也很多,但鉴别能力都差,往往弄假成真。黄子久的《富春山居图》,他先得了赝本,叹为旷世无双。后来对真本他反说是假的。文征明的题跋就较为可信,因他工书善画,鉴别能力高。鉴别的人除了眼力有高低之分,还须看他对作品的负责态度如何。董其昌经眼过很多书画明迹,但在评真上极不严肃,因此不能对他的题跋完全相信。总的说来,前代的鉴赏家去古较近,见到的东西多,有比我们占便宜的地方。他们的题跋虽不克尽信,还是值得我们研究思考的。

7、其它一些证据

别字:历来把写别字看得很严重,书画作者等都不至于有此等错误。如书画上或题跋上,尤其是书画的题款等等出现了这种情况,都被认为是作伪者所露出的马脚。

避讳:在封建帝王时代,行文要避讳,就是当写到与本朝皇帝的名字相同的字,都要少写一笔,这就叫避讳,通称为缺笔。在书画上面,看到缺笔的字,是避的哪代皇帝的讳,就可以断定书画的创作时期,不能早于避讳的那代皇帝的时期,否则就是作伪的漏洞。这一问题,一向作为无可置疑的铁证。

年月:书画上或题跋上所题的年月或作者的年龄、生卒不符,或与事实有出入,也将被认为是作伪的佐征。如张大千藏《湘江风雨图》与卷,曾影印于《大风堂名迹》第一集中。纸本,长幅。画墨笔水石风雨竹。自识;风林顾有终,志行昆季,求予写《湘江风雨》已三年矣,而予倥偬未能酬之。今年予上京师,与友携酒追而送别于鹿城之南,乘兴一挥而就,但愧用笔不精而情谊则蔼然也,时正统丙寅岁(十一年,1446年)秋七月望后一日,东吴夏昶仲昭识。钤朱文东吴夏昶仲照图书印、太常卿图书等印。另北京文物研究所存一卷,画法款题印记,和张氏藏本完全一样。画在生纸,而末尾题识处纸色拖浆煮熟。细看两卷画笔均欠沉着,款字略有文微明法派,完全是一手之作。再拿夏画真迹中题记印亲校勘,乃知正统十一年丙寅(1446年)夏氏还在吏部考功习,而他官太常卿,则要到天顺至成化五年已丑(约1457年--1469年)间,所以不可能正统中已用太常卿图书的印章,因此肯定这两卷多是明代中期人凭空仿造的伪本。作伪者对夏氏的生平事迹,没有仔细调查研究过,所以露出了这样的破绽来,下述几例书法伪品也是以此判断鉴别的。

唐代颜真卿《裴将军诗卷》(这本身是假的,姑不论),后面有宋初以蔬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这两句闻名的诗人林通的题跋,系伪造,因为该跋的字体是学黄庭坚的,考林通死后17年黄庭坚才出生,不可能学到黄的字体。

唐代欧阳询书小楷《般若婆罗蜜心经》本署书写年月是贞观九年十月四日。而《心经》乃玄奘法师从西域诸经中的一种,玄奘于贞观十九年二月六日才奉敕开始译经,欧阳旬岂能预书此经?由此可以断定此帖非欧阳询所书。

唐代李邕书《少林寺戒坛铭》末署杭州刺史李邕书,开元三年正月十五日建。查 《新唐书》本传,李邕书开元甘三年始为杭州刺史,史事不合,可知其伪。 潜惠堂刻《灵飞经》后有赵孟俯二跋,其中一跋作于泰定四年(1327年),赵氏时年 应74岁,而赵孟俯卒于至治二年(1322年),享年69岁。可见此跋不可能为赵书。

明代馆阁体书法的代表人物沈度有一帖,款云成化十四年秋七月望后一日。考沈度卒于宣德九年(1434年),至成化于十四年(1478年)已死去45年了,凭此即可断定它是伪作。

三、书画鉴定学识

与书画鉴定有关的学识是很多的,这里只列举比较密切的几方面:

1、历史知识。

古代的升华习惯、器用服饰等等,自是历史知识,但还不止于此。鉴定者除了要看见作品的意识价值外,也要看到它的历史价值。例如司马光的《通鉴稿》,书法并不佳,但从历史文物的角度来看却十分珍贵。又如明人手札,存世件数以万计,它们除了可供研究当时的书法艺术外,还不知蕴藏着多少历史材料。缺乏历史知识,既无法对这些东西作出恰当的估价,也不可能根据历史材料来判断它的真伪。

2、文学知识。

鉴定书画需要有文学知识。古代书画家往往同是文学家。如果我们读过染的集子,熟悉他遗迹他同时代的诗文,对他们的思想、感情、风格就能有更全面的然认识。遇到这一家的书画时,对他的了解就不仅仅是某件作品所提供给我们的知识,而含有较深刻、全面的理解,这对鉴定也是有帮助的。

还有,前人写字常录古人的诗文,画幅也常题古人的诗句,或标明写某某人诗意。明人写唐诗,宋诗固然常见,如果宋人、元人写了明人的诗便露了马脚。作伪者有时将诗文的作者弄错,张冠李戴。

3、艺术欣赏和对操作方法的了解。

书画的鉴定真伪固然不等于对某一书画家和他的作品作全面的艺术评价,但也决不等于说书画鉴定者不需要具备艺术欣赏能力。前代书画流传,世代传人珍重爱护,原因虽不止一端,但作品的艺术价值,往往是首先被人考虑到的。一般地说来,历史的评价,总是公允的。如果一个鉴定工作者,毫无艺术欣赏能力,那么他对作品真伪的判断也不能算是全面。历来对于画真假与好坏的关系有这样两句话:真的不一定好,假的不一定坏。但这毕竟是例外而不是一般,前人的作品毕竟是真而好的多,假而红的少。有不少真伪的判断是考虑了俗话的艺术价值才作出决定的。无论代表作,还是一般作品,或是较差的作品,这种高下的品评也是要靠艺术欣赏能力来分类评级的。因此,经常注意个人的艺术修养,提高欣赏水平,是一个鉴定工作者应当不断努力以求的。鉴定书画时,要求澄必定虑,不可粗心照应,专心致志地看,不要心神不定,观书法,先看用笔结体,精神照应,再看人为天巧真率造作。还要考证古今跋序相传来历,辨别收藏印识,纸色绢素。看名画要懂名画之神韵,妙手之作:人物顾盼语言;花果印风带露飞禽走兽逼真;山水林泉,清问幽旷;屋庐深邃,桥棹往来;石老而润,水淡而明;山势崔嵬,泉流丽落;云烟出没,野径迂回;松偃龙蛇,竹藏风雨;山脚入水澄清,水源来历分晓。而人物如尸似塑;花果类瓶总所插;飞鸟走兽但取皮毛,山水林泉布置迫塞,楼阁模糊错杂,桥约强作断形,境无夷险,路无出入。石止一面,树少四枝。或高大不称,或远近不分,或翁淡失宜。点染无法,或山脚浮水面、水源无来历。凡此种种皆为画病,定是俗笔,不列名画。

书画鉴赏的 问题

三大基本功七项注意

��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北京书法家协会理事、北京诗词学会会员、北京琉璃厂荣华堂艺术品商场业务部部长庄培森先生从书画艺术品知识、逛古玩市场应注意的事项、书画鉴定常识三个方面为读者讲解了书画收藏入门应具备的基本知识。

��收藏书画,首先遇到的就是如何鉴别真伪和怎样欣赏作品这两个问题。但是我们不能着急。要从基础开始,要循序渐进地熟悉、学习、摸索、积累;继而总结心得,归纳和整理经验,渐渐地就能掌握规律了。无论从事哪一行业,都要从头做起。至于鉴赏书画,也是如此。

��收藏书画的第一步是要懂得鉴赏书画;鉴赏一词包括鉴定和欣赏两个意思。我们从鉴定谈起。

��学习鉴定,首先要丰富知识。我们不论喜欢古代书画还是喜欢现、当代书画,都离不开相应的知识。我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产生的书画作品不计其数。我们不妨先读些美术史,这些知识是必备的,因为鉴定真伪与欣赏优劣都需要这方面的修养。

��进入收藏界,首先要保持良好的心态,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平常心”。平和的心态,不是一开始就具备的,是在鉴藏活动中逐渐修炼出来的。面对一件藏品,只有心气平和才能慢慢品味其中的奥妙。这奥妙包括好的、坏的两方面。只有平心静气才能审评得当,才不会上当受骗。

��收藏入门之三大基本功

��先搞懂若干江湖术语

��搞收藏应该懂得一些行话

��一个行业有一个行业的行话,带有中国传统特色的行业尤甚。收藏界便是如此。

��开门:由成语开门见山演化而来,一般形容那些没有异议的、一看便知的真品。

��玩:内行人称收藏者为“玩”,初次见面问“玩什么”,意思是你收藏什么。

��交学费:指买入赝品所花费的冤枉钱。

��钓鱼:一些精明摊主的销售手段。把镇店之宝故意置露在外面不出售,为的只是吸引买家买入其他货品(展品)。

��捡漏:是指以较低的价格,慧眼识宝,买进了“大开门”的收藏品。

��绷价:在市场上坚持要高价,从字面上即可理解。一般不外乎两个原因,一是想卖个好价钱,二可能是想吓走顾客。

��俏货:物美价廉的藏品,购买俏货须凭自己的眼力。

��新货:不管什么藏品,总有好赖,甚至有赝品。这时候,业内人会说“这个东西有点新”,给摊主留点面子。

��品相:就其品而言,品相越好,价格相对越高。

��虫儿:通俗地说,就是压箱子底的藏品,能够让观者眼睛一亮的东西,甚至一屋子藏品也抵不过这一件。或说,对一个行业十分熟悉,能钻各种空子的人。

��走眼:指用较高的价钱买了不值得的藏品或买了赝品。

��掌眼:初涉收藏领域,不知如何入门,拜个师傅多多指教,师傅便为你“掌眼”。

� 收藏应保持怎样的心态

��何谓“古玩”?用一句浅显的话讲就是:老年间的玩意儿。既是玩意儿,它的意义就应在于“玩”。

��既然是玩,免不了会玩出些名堂来。玩到寝食难安、难舍难分是常事。苏东坡说:“吾薄宝贵而厚于书,轻死生而重于画。”就是这个意思。玩是要花费心思的,这种心智的花费应该是平心静气,气定神闲的。

��简谈书画各部位名称

��收藏、鉴定、经营书画时,必须对书画每个部位的名称术语,有全面了解。

��1.命纸:就是画心的托纸,无论画心是纸的还是绢的都有一层托纸。如把纸托揭掉,画心则减色无神了,即无生命,故名“命纸”。

��2.二层:揭下的托纸,有时稍加匀填,即能谓其真画者,叫“二层”,又叫“魂子”,因其是画心二层,是命纸画的灵魂。也叫“混子”,是以假乱真的意思。

��3.让局:就是画心四边和裱边之间留有一分宽的空隙。谓之“让局”。

��4.覆背:画背后整个的裱纸。

��5.隔界:在条幅的上下或者手卷的前后,裱工加上一条不同颜色的绫或绢叫“隔界”或叫“隔水”。

��6.诗堂:直幅画心上端,挂上一块纸方叫“诗堂”。一因器心短,经过衬托后比较得体;二是为了题诗赞画,所以叫“诗堂”,有人亦称“玉池”。

��7.画杆:就是卷画用的圆木杆,上端叫“天杆”,下端叫“地杆”。

��8.绊:在画幅背后地杆两边有两条绫或绢,如葫芦或云头样式的厢边叫“绊”。

��9.包首:就是在画上首袖裱纸背后加裱一段绢或绫。

��10.画签:在包首上端,天杆旁粘有一段纸条叫“画签”。它可题写作者姓名和画的内容以及收藏者的姓名、年、月。

��11.曲圈:就是画的天杆上的铜鼻,用它拴丝扣,以便悬挂。

��12.扎带:就是丝巾扣中间推的绢带,用来捆扎画轴的。

��13.燕带:就是画幅裱工的上端,粘有两条对称的直带叫“燕带”。

��作品形式:条幅、中堂、扇面、圆光、长卷、横披。计算单位:尺、米。

收藏入门之七项注意

��东西太便宜绝对要警惕

��现在各城市都有不少古玩市场,也是收藏爱好者经常光顾的地方,但因市场里复制品或仿制品颇多,初涉古玩市场的收藏爱好者在购买收藏品时应注意什么呢?

���一�遇绝对便宜货要警惕

��市场上有相当多的古玩是“二手货”。若为上品,价位一般不会太低,便宜的货色,总会有些问题,或是赝品,或是残损品。

���二�做工粗劣的器物不可买

��一些玉器、竹器、牙器、角器等,雕工无力,不精巧,一般为粗制滥造或学徒所作,不必收藏;一些劣质玉或类似玉的石头,没有坚密光润的特质或玉内多杂质、黑点,无继续增值的可能不可买。

���三�无法判断真品还是赝品的不可买

��有些古董虽经多方鉴定,仍无法把握它的真伪,就不必去买。如一幅名家书画只有在认定它是真迹的情况下才会体现其价值,如果不是就会不值钱。

���四�对古玩藏品应多看多思

��所谓多看多思多加揣摩,特别要注意古玩藏品的制作年份和艺术造型。年份是指古玩藏品的存世越久则越有收藏价值;品味艺术价值,是看该藏品是否典雅、精湛,是否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五�不急于下结论

��对看中的古玩藏品不要急于洽购,既要看该物品是否值得收藏,又要看它的价格是否适中,即便是再好的古玩,若价格远高于其价值也不值得购买。

���六�不要轻信“故事”

��古玩市场上的卖主一般都会讲述有关古玩藏品的“故事”,大凡“珍品”总能讲得绘声绘色。收藏者应多读各种收藏书籍,了解各类古玩的确切价格行情,尤其是真伪藏品的鉴别知识,以免因轻信“故事”而上当,要知道古玩市场里有故事的古董多半是赝品。

���七�要确定收藏目标

��集藏者要按自己的心愿,明确收藏方向,一旦确定了目标,就要一心一意地干下去,要肯吃苦,发现稀世珍品要肯花大价钱,要相信自己最终会成为一个真正的古玩收藏家。

收藏入门之鉴定常识

��警惕作假之形形色色

��(一)书画鉴定重要依据时代气息与书画家个人风格

��我们谈过以上的基础知识,再简单谈谈书画鉴定知识。

��由于时代的发展,像纸张、印色、装裱式样等这些工艺也在不断地变化,比如书画用纸,像净皮绵廉、三层玉版等,虽然今天还有生产,但品质上已有很大不同。又比如印色,好的印色多用矿物颜料制成,像上乘的朱砂、红宝石粉末等等,一般可以经数百年不变色。关于印色,不同书画家所喜欢的颜色不同,其中还有区分。张大千书画用具,都是他自己定制的专用品,十分讲究,为此,他在解放前曾受到不少同行的指责。但是,对于他的书画进行鉴定却有所帮助。关于装裱的款式、用料、工艺对鉴定书画真伪也起很重要的作用。这些特征就是时代气息与书画家个人风格。

��(二)印章

��各个时代印章的特点是不相同的,印章的时代气息可以从印章的形状、篆文、质地、印色辨别出来。宋代书画大多不加盖作者本人名字的印章,材质以铜、玉为主,印油与其他朝代有区别。元代开始才使用石料印章,明代开始使用“印油”,据说以沈周为代表。有些作者固定印和油,有些作者比较乱。

��(三)纸和绢

��纸,晋唐多是用麻制成(比如陆机《平复贴》),纸在宋代非常发达,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都用熟纸写字,另还需了解自明代后各个时期纸张分类,比如布纹纸、洒金纸、高丽纸从什么时候开始使用。

��(四)书画题跋与标签及收藏印章

��题跋分同时代人题跋与后人题跋,多为赞美之词或鉴赏之词。

��(五)书画著录书目

��检阅是否有对某藏品的记录、说明、评价等。

��(六)书画装裱及作者字号、籍贯、生卒时间

��现存最古老的装潢是北宋的,各个时代都有鲜明的风格。

��(七)形形色色作假方式

��1.无意为之:如临摹。

��2.勾填作假:挖、补、填、描等。

��3.请人代笔:如董其昌、金农等。

古字画的鉴别

纸绢鉴别

书画所用的材料绢和纸对于书画的断代起着一定的作用。绢和纸的鉴别是鉴定书画又一途径。根据和国学者目前的研究,晚周帛画和战国楚墓帛画以及稍晚时候的马王礁汉墓帛画,均是画在较细密的单丝织成的,至今为止未见用双丝绢的(即经线是双丝,纬线是单丝织成绢)。五代到南宋时期的绢,较前代有了发展和变化。从表面来看,除了单丝绢外,还出现了双丝绢的形式。这种双丝绢的经线是每两根丝为一组,每两组之间约有一根丝的空隙,纬线是单丝。元代的绢总的说来比宋绢显得粗了一些,不如宋绢细密洁白,并且还呈现出稀松的状态。明代的绢总的看来也是比较粗糙。明代早中期有一种质量较低较稀薄的绢,由于这种绢太稀薄不易落墨,所以书画家往往先将其托上纸然后再进行书画创作。纸的质料是判断书画年代的又一标准。汉、晋古纸,所见都是用麻料,较多的是用麻布、麻袋、麻鞋、鱼网等废料的再生物,也有用生麻--北方用大麻、南方用苎麻。它的特点是纤维较粗,所以也难以作得精细,它无光、无毛、纤维束成圆形,有时见木素。隋、唐、五代书画大都用麻纸,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唐摹《兰亭序》、杜牧书《张好好诗》,以及敦煌出洞的大批唐代经卷,无不如此。北宋以后则急剧减少,但北方辽金的经纸还用麻料。以后用麻纸作书画的则几乎没有。隋、唐间,开始看到有用树皮造的纸,大都用楮或檀树皮,它们的特点是纤维较细,同时又随着手工业发展进步而产生的精细的佳作。此种质料亦发暗无光,仅比麻纸稍亮一些,纤维束成扁片形,微有纸毛。还有用桑树皮造的纸,其特点是纤维更细,发亮,纸面容易起长毛,纤维束为扁片形。北宋一开始,在书法墨迹中就出现大量的树皮造纸。以后,树皮纸产于全国。竹料的造纸用于书画始于北宋。竹料坚硬,最难制浆,前人无法处理它,所以不采用。竹料造纸其纤维最细,光亮无毛,纤维束或硬刺形,转角外也见棱角。北宋中期后,造书画纸的原料已无不具备,因而从此就不易以纸质来区别时代的前后了。

装潢鉴别

各个时代书画装潢有各自特色,可作为鉴别断代的辅助依据。如南宋宫廷收藏的书画有规定的装裱格式--绍兴御府装潢式,对不同等级的书画采用什么材料来装裱,都有严格的规定,如手卷用什么包首、什么绫子、什么轴心;立轴的用料的颜色、尺寸、轴头等都有一定的格式。元代宫廷藏画选择专人装裱。大德四年,"命裱工五芝以古玉象牙为轴,以鸾鹊木锦天碧绫为装裱,并精制漆匣藏于秘书库,计有画幅六百四十六件。"明代书画的装潢形式有进一步发展,书画卷增加了引首,并且有的被写上了字,有仿宣和装窄边的,也有用绫或绢挖厢宽边的;立轴则有宽边、窄边之分,有的还加了诗堂。清代宫廷收画的装裱,有其特殊的风格面貌。唐熙、乾隆时期,装裱的用料和技术、形式各方面都比较好,卷、轴的天头绫多为淡青色,副隔水多为牙色绫,临近画心那一部分多为米色绫(或绢),立轴有的有诗堂,有的则没有,但一般都有两条绶带。立轴天杆上的圆曲是定制的,与非宫廷有显著不同。嘉庆以后,宫廷装裱的质量逐渐低落,立轴的天杆逐渐变粗(晚期成为方形)一部分轴头不再用紫檀、红木了,而且显得比较笨拙。手卷比康乾时期也显得粗些。

印章鉴别

印章的时代特征与气息也是鉴别书画的佐证。印章的时代气息可从其形状、篆文、刻法、质地、印色等方面出来。宋代的书画作品,钤盖上书画家本人的印章为数很少,大多数书画家在作品上并不钤盖本人的印章。宋代印章铜、玉居多,少量是其它质料的。印色有蜜印和水印之分(南宋未期出现了极少数油印),蜜印颜色红而厚,水印颜色淡而薄。元代印章的篆文、刻法都有变化,出现了圆朱文印。质料有木、象牙、铜、玉等,印色大都采用油印和水印。自元代王冕开始采用石料刻印以后,采用石料刻印的人逐渐多起来。明代初期,各种石料的印章已相当普遍,篆文刻法也有新的变化,篆文每个字的停笔处,都比原笔画略粗一点,但显得较淡,并略呈黄色,同元代的印色就有些不同了。明代中后期印章以石质居多,其它如水晶、玛瑙、铜、玉等均有。字体有古文篆体等到各种形式。这一时期印色大多是油制的,颜色也有浓淡之分,也还有少数画家使用水印。清初,书画家印章甩用的篆文变化并不大,但印章形状、字体字形都有多样化的趋势。清代中后期的印章,篆文刻法有各种各样的规格,如浙派、皖派和其它各种流派,大都以《说文解字》为主体。印色从为油质,水印已不见使用。

题跋鉴别

题跋可分三类:作者的题跋,同时代人的题跋,后人的题跋。某件书画的题跋虽然也有对这件作品加以否定的,但是少数。最多的是为了说明这件作品的创作过程,收藏关系,又或考证它的真、表扬它的美,于是人所共知的。但书画既有伪作,题跋方面也同样有多种的作伪情况,因此书画鉴定不能不注意它的" 张变幻"。真古画而配以别人的伪跋,或伪古画而配以别人的真跋,都是常见之事。画上如有作者同时人的题跋,应当弄清楚他和作者之间的关系。这方面的情况从书画本身并不见得能知道,而须从一些题跋中去探索。后人的题跋对书画鉴定能起多大作用,更要根据具体情况来进行分析。作伪在宋代已很盛行,米芾《书史》便记载他临写的王献之《鹅群帖》及虞世南书,被王晋卿染成古色,加上从别处移来的题跋,装在一起,还请当时的公卿来题这些字卷。如果传到现在,宋人题跋虽真,帖本身却是米芾临的。题跋对书画的鉴定是否可信还要看题跋者的水平。弘历收藏至富,题跋也很多,但鉴别能力都差,往往弄假成真。黄子久的《富春山居图》,他先得了赝本,叹为旷世无双。后来对真本他反说是假的。文征明的题跋就较为可信,因他工书善画,鉴别能力高。鉴别的人除了眼力有高低之分,还须看他对作品的负责态度如何。董其昌经眼过很多书画明迹,但在评真上极不严肃,因此不能对他的题跋完全相信。总的说来,前代的鉴赏家去古较近,见到的东西多,有比我们占便宜的地方。他们的题跋虽不克尽信,还是值得我们研究思考的。 其它一些证据

别字:历来把写别字看得很严重,书画作者等都不至于有此等错误。如书画上或题跋上,尤其是书画的题款等等出现了这种情况,都被认为是作伪者所露出的马脚。 避讳:在封建帝王时代,行文要避讳,就是当写到与本朝皇帝的名字相同的字,都要少写一笔,这就叫避讳,通称为缺笔。在书画上面,看到缺笔的字,是避的哪代皇帝的讳,就可以断定书画的创作时期,不能早于避讳的那代皇帝的时期,否则就是作伪的漏洞。这一问题,一向作为无可置疑的铁证。

年月:书画上或题跋上所题的年月或作者的年龄、生卒不符,或与事实有出入,也将被认为是作伪的佐征。如张大千藏《湘江风雨图》与卷,曾影印于《大风堂名迹》第一集中。纸本,长幅。画墨笔水石风雨竹。自识;风林顾有终,志行昆季,求予写《湘江风雨》已三年矣,而予倥偬未能酬之。今年予上京师,与友携酒追而送别于鹿城之南,乘兴一挥而就,但愧用笔不精而情谊则蔼然也,时正统丙寅岁(十一年,1446年)秋七月望后一日,东吴夏昶仲昭识。钤朱文"东吴夏昶仲照图书印"、"太常卿图书"等印。另北京文物研究所存一卷,画法款题印记,和张氏藏本完全一样。画在生纸,而末尾题识处纸色拖浆煮熟。细看两卷画笔均欠沉着,款字略有文微明法派,完全是一手之作。再拿夏画真迹中题记印亲校勘,乃知正统十一年丙寅(1446年)夏氏还在吏部考功习,而他官太常卿,则要到天顺至成化五年已丑(约1457年--1469年)间,所以不可能正统中已用"太常卿图书"的印章,因此肯定这两卷多是明代中期人凭空仿造的伪本。

被指为父代笔作画牟取暴利 陆俨少之子否认,真相究竟如何?

丁酉新春,有公众号抛出猛料,称画家陆俨少后代与拍卖公司联手造假,牟取暴利。其依据是,相隔十年在京沪两地上拍的两件作品有惊人的相似点,矛头直指陆俨少之子陆亨。这则传闻随之在书画圈内引起了震动。

引起争议的两件拍品分别出现在2014年上海嘉禾拍卖会和2004年北京荣宝拍卖会上。在2014年上海嘉禾秋拍陆俨少作品专场上,封面作品《峡江险水图卷》以680万元(本文数额均为人民币)起拍,牌号为8263号的竞买人以2600万元拍得(连佣金2990万元)。而在2004年,命名仅差一字的陆俨少作品《峡江云水图卷》在北京荣宝拍卖会上以54万元落槌(连佣金59万元)。

钟声在微信公众号指出,2014年《峡江险水图卷》(局部)(下)的画面在2004年《峡江云水图卷》(局部)(上)基础上添色图IC(右下漩涡、左下树林可见)

率先发难的作者钟声认为,2014年买家以天价购得的,是一件经过“深加工”的陆俨少作品,因为两件作品在构图、笔墨和细节上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他推测,两件作品实为同一件。嘉禾拍品在荣宝拍品的基础上进行了添笔和补款,以至于身价倍增。一些反常的线索,更佐证了他的推测。

钟声称,嘉禾拍品画卷的画面上多了红蓝色,浅绛山水成了重彩。画卷尾部被添加了陆俨少落款30余字,补全了江堤。其余远山、近水、漩涡、帆船则一模一样。钟声揶揄道:“就算陆老一个题材的作品画几件,也不可能把所有景色和细节都画得分毫不差吧?难道是陆俨少过世后还魂创作?”

卷入风波的嘉禾拍卖发表声明,斥责钟声一文内容严重失实,纯属恶意捏造,将通过法律手段维权。“故意针对拍卖行及陆亨先生进行诋毁。相信难逃法律的严惩。”而陆亨则在前夜接受本报记者采访,陆亨在家中父亲铜像前立下保证,自己并没有做过添笔,愿意接受笔迹核对。

8号中午,嘉禾拍卖总裁魏辉在电话中再次斥责别有用心之人造谣,他表示,拍卖行在征集拍品时严格把关了拍品真假。至于画作去向,根据法规嘉禾拍卖对购买人身份保密。“只能告诉你,购买者并未因为作品受争议而联系本公司。”

陆亨在陆俨少铜像前保证:自己受人造谣,绝没添款作假,愿意接受笔迹核对

“险水”“云水”有多相似?

通过两本拍卖图录的高清扫描图的对比,钟声对两件作品吻合程度的描述,基本符合事实。时隔十年上拍的陆俨少写意作品《峡江云水图卷》与《峡江险水图卷》用色不同,构图却非常接近。通过局部对比不难发现,2014年上拍的《峡江险水图卷》在2004年上拍的《峡江云水图卷》画面上“加”了笔墨。这是两图被指为同一作品的最大疑点。

造假获利几何?

如果真如钟声所述,为同一作品改头换面,会带来怎样的利益呢?同一画家作品价格的高低,有本款和没本款,水墨、浅绛还是重彩都是决定性的因素,有本款的价格和没本款的价格有天壤之别,重彩的价格比浅绛的价格贵十倍的比比皆是。拍卖专家举例说,2004年上拍的《峡江云水图卷》若没有画家本款,2014年重拍封顶200万元。而嘉禾2014年上拍的《峡江险水图卷》的成交价为2600万元。委托方和拍卖行通过成交获取了溢价和佣金。

网友“辉辉辉”认为,钟声一文对北京荣宝、上海嘉禾两件作品的比较论证过程站不住脚,他说,艺术家可能会有多幅草稿,同一题材、同样的画面可反复多次创作。

那么,陆俨少先生有没有可能画了两张相似度极高的作品?

上海博物馆书画部研究员凌利中根据从业经验判断,中国近现代的写意画家里,并没有自己临摹自己作品的先例。在写意国画中,生宣纸质决定了无论是草稿还是成稿,笔墨不能做到两画的细节完全一致,总会在局部显示出差异。“这与西方油画可以反复画同一对象不同。没有听说国画家画写意画,会去临摹自己的旧作,还画得一模一样的。”

真相疑云重重

国内大多数拍卖公司在拍卖名家画作之前,一般会请画家亲属或后代帮助鉴定真伪。陆亨受聘于上海嘉禾拍卖,担任艺术顾问,受邀为征集品里的陆俨少作品把关。作为家属,陆亨手里持有陆俨少印章、纸张、墨等绘画材料,能近距离观察父亲的用笔技法,更是该件拍品的提供方。因此陆亨在这场风波里被推到了台前。

钟声推断,陆亨对画家的用笔习惯,调色及研墨方法、钤印习惯都比较了解。这些信息对鉴定名家字画的真伪非常关键,容易成交甚至创出天价。“市场给了一些画家后代可乘之机,于是他们利用广大中国画爱好者及买家对画家亲属的信任,利用自己手中不可复制的资源(印章、颜料、纸张等),与拍卖公司合伙造势,谋取暴利。”钟声写道。

真相一时变得疑云重重。首先,荣宝拍卖的官网上不见了《峡江云水图卷》的资料,第三方平台雅昌艺术的网站上也删除了信息(前后的拍品资料都在,独缺这件)。按常规,能够让雅昌删除资料的,只有当事的拍卖行。删除拍卖记录,被钟声视为有预谋、掩人耳目的动作,有人正通过造假来牟取暴利。

陆亨断然否认愿意接受笔迹调查

“你可以叫笔迹鉴定专家来,判断这字迹是不是我仿了父亲落款?”前晚9时,事件当事人之一陆亨和夫人赵女士在家中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陆亨在父亲头像和晚晴轩斋名匾额前向本报记者保证,自己绝没有做过添笔补笔之事,这件2014年在嘉禾上拍的作品《峡江险水图卷》,从父亲1993年去世后,就随陆俨少遗留书画一块儿存在银行保险柜里,直到2014年由嘉禾拍卖总裁魏辉主动前来征集而去。

“说我陆亨在《峡江险水图卷》上仿我父亲的字迹落款,还添了重彩,这太抬举我了,我怎么画得出这等笔墨?我陆亨只是个业余画家。我希望与‘钟声’面对面对质。”陆亨还透露说,自己曾向父亲学过山水画,但笔墨功力不及父亲。他表示,手里还有不少父亲的真迹,若要牟利,犯不着作假。

陆亨解释说,嘉禾的上拍作品是父亲的遗物。1992年陆俨少回上海前,念其服侍之孝,赠予他深圳一屋子的物品(陆俨少晚年1989年至1992年在深圳生活),其中就包括这件《峡江险水图卷》,后来陆亨将它带回了上海。“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我谴责这种行为,现在有些人的灵魂为何如此扭曲?我陆亨不怕诋毁,但这事有损父亲的声誉,我要出来澄清。”

相关链接:

陆俨少(1909年-1993年),现代画家。又名砥,字宛若,上海嘉定县南翔镇人。1926年考入无锡美术专科学校,1927年考入无锡美专学习,同年从王同愈学习诗文、书法;次年师从冯超然学画,并结识吴湖帆,遍游南北胜地。1956年任上海中国画院画师。1962年起兼课于浙江美术学院,1980年在该院正式执教,并任浙江画院院长。1956年,任上海中国画院画师。1961年至1966年,赴浙江美术学院兼职山水画教席;在此期间,其绘画个性得以发展,最终在晚年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抗日战争期间,陆俨少流寓内地,1946年回归故乡。在此之前,陆俨少的作品大部分是对古代传统的消化和吸收。返乡途径三峡的经历,引发了他的创新意识,开始将以前局部改造传统转换为有意识地建立个人风格。

此次涉事的画作即描绘了长江三峡风光,陆亨指出,该图卷为陆俨少70年代初期所作,是父亲中壮年的精品。

发表评论

访客 游客 2022-07-16 · 回复该评论
的断代起着一定的作用。绢和纸的鉴别是鉴定书画又一途径。根据和国学者目前的研究,晚周帛画和战国楚墓帛画以及稍晚时候的马王礁汉墓帛画,均是画在较细密的单丝织成的,至今为

访客 游客 2022-07-16 · 回复该评论
此外,还可称“岁首”、“岁末”、“暮春”、“残腊”、“盛暑”、“金秋”、“春阴”、“秋晴”之类。在题款中使用时,应务求简洁,避免繁琐罗列。书写时的情态、事由、地点和年龄在题款中偶尔描述一下书写时的情态,可以增加情趣。例如:书于夏天可

访客 游客 2022-07-16 · 回复该评论
一般将称谓作为上款,(下款要相应)赠予长辈(如亲属,不宜署姓;)如:祖父大人教正(下款就要相应的:某年月日或戊子年@月孙XX敬书)教正、指正、正之等等。赠予同辈(同学、朋友、结拜兄弟……也可直呼其名);鼓励XX同学,以惠存、存之、存正、雅正、清赏;想要送给老师一把折扇,一面为画,一面为书法。书

访客 游客 2022-07-16 · 回复该评论
很少,大多数书画家在作品上并不钤盖本人的印章。宋代印章铜、玉居多,少量是其它质料的。印色有蜜印和水印之分(南宋未期出现了极少数油印),蜜印颜色红而厚,水印颜色淡而薄。元代印章的篆文、刻法都有变化,出现了圆朱文印。质料有木、象牙、铜、玉等,印色大都采用油印和水印。自元代王冕开始采用石料刻印以

访客 游客 2022-07-16 · 回复该评论
仁兄雅属,明人是不会这样写的。不同时代的字,笔画也不同。武则天时新创的字,不可能在南北朝时出现。古代写书、刻本的书籍可以凭避讳字来断定朝代,这种鉴别方法对书画又何尝不适用?还有作者的生卒年代、作品中所反映的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